说 -----“比”_生活_人形_都能
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3:24    点击次数:53


在殷墟甲骨的刻痕里,“比” 字是两个并肩而立的人形,像极了远古先民劳作时相互依偎的身影。到了大篆与小篆时代,线条将这两个人形重新勾勒,却依旧保留着 “二人相从” 的姿态。最初的 “比”,原是并肩同行的温暖,是相互扶持的情谊。

见:广金石韵府

不知从何时起,这个带着体温的字开始变了模样。当人们将 “比” 拆解成一把丈量高低的标尺,用他人的生活校准自己的价值,并肩的温情便化作刺向内心的锋芒。学生比成绩、职场比地位、家长比孩子、打工比薪资,退休在家还在攀比谁家的房子更宽敞靓丽。每个人都困在他人的坐标里,像被抽打的陀螺疯狂旋转,渐渐弄丢了最为真实的自己。

过度攀比像一场无声的瘟疫。人们不再关心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,忘记了基因赋予自己独特的天赋,也弄丢了出发时的那份纯真的初心。焦虑抑郁成了时代病,社会在盲目的追逐中变得浮躁而疯狂。那些曾让生命闪耀的率真,在与他人的比对映照中,被打磨成了千篇一律的模样。

展开剩余73%

回溯 “比” 的本源,便会发现,它本应是面镜子,照见他人所长时,也能反观自我,助力自身所长;“比”本应是座桥梁,在相互学习欣赏中实现共同成长。古人并肩耕作,不是为了证明谁更有力气,而是为了相互成就单个人无法完成的事业。

其实,人的需要本不复杂。就像陶渊明“采菊东篱下”,在田园中觅得心安;像苏东坡能在贬谪之地尚能在诗词中书写生命的光辉。我们真正需要的,不过是认清自己的人生使命,接纳与生俱来的个人特质,在表现真我中享受创造生活的过程。

放下那把伤人的标尺,重新找回 “比” 字最初的温度,或许才能在这喧嚣的世间,寻得一片独属于自己的宁静与自在。

若想真正避免过度攀比,不妨记录自己日常的进步与收获,将目光聚焦于自身的成长轨迹;主动屏蔽与己无关的信息与人脉,关注真实生活中自己的点滴美好,发现自己的深度爱好。当精神世界足够丰盈,外界的诱惑攀比便难以轻易扰动自己内心的平静。人生不是竞技场,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绽放光彩。

想要培养独立的自我意识,首要任务便是深度认知自我。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、兴趣爱好,全面客观地构建自我认知体系。你是一棵苹果树,怎能结出橘子呢?结合自身认知,制定具体目标。面对外界干扰与诱惑,以自我内在信念为指引,绽放独具特色的自己;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面对各类观点和信息,尝试从不同角度解读作品,进行思想研讨;主动接触多元文化和思想,拓宽视野,打破思维局限,逐渐形成独特的思考方式;培养独立自我意识,勇于自我表达。增强自我认同感,让外界听到自己的声音,也让自己更加坚定自我存在的价值。

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天赋和使命,发现自我很难,接受真实的自己是培养独立自我意识的关键。发扬真实的自我,而不是寻找自我否定的理由。在擅长的领域建立自信,以平和、坚定的心态面对生活,不盲目攀比,循天道而彰显自身使命的风采。

(书法作品照片由文章作者提供)

作者艺术简介

雁声:北京市人,籍贯:河北,与共和国同龄。民间文化学者,诗人、词作家、书画家、艺术评论家。

热心“国学”研讨。出版有诗歌选《雁鸣燕语》、《瓷板画选集》。

一位笔耕不辍、仍在诗、书、画圈探索学问且乐在其中之人。

编 发:雷 祥(2025-6-28)

发布于:北京市


Powered by 金鼎国际快三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